一、望梅止渴的典故从何而来?
“望梅止渴”这个成语出自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,讲述曹操带兵行军时,士兵口渴难耐,曹操谎称前方有梅林,士兵想到酸梅生津,暂时缓解口渴的故事。这段文言文原文仅30余字:”魏武行役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
为什么这段文言文能流传千年?由于它用最简练的文字,既展现了曹操的急智,又揭示了心理暗示的力量。现代教学中,这类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绝佳素材——不需要逐字翻译,通过角色扮演就能体会古人聪明!
二、怎样用任务群教学法讲活文言文?
参考新课标”进修任务群”理念,教师可以设计三个趣味环节:
1. 朗读擂台赛:分组竞赛朗读原文,用竖线标出”魏武/行役/失汲道”等停顿,感受文言节奏
2. 穿越情景剧:学生扮演曹操和士兵,用现代语演绎”望梅止渴”场景,对比古今表达差异
3. 思考辩论会:讨论”曹操说谎对不对”,培养思辨能力
这种教学法在云南某小学操作时,有学生兴奋地说:”原来文言文就像密码游戏!”这正是任务群教学的优势——把枯燥的文言字词,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。
三、从望梅止渴看文言文教学聪明
这个典故给语文教学三大启示:
1. 选文要”短而精”:像《望梅止渴》《司马光砸缸》这类故事,情节生动又富含哲理
2. 讲解要”留白”:不必纠缠”行役””汲道”等生僻词,重点领会曹操的急智
3. 延伸要”有趣”:可对比”画饼充饥”等成语,或拓展《世说新语》其他故事
正如曹操用想象解决实际难题,教师也要用创新技巧化解学生的”文言恐惧症”。当孩子们发现”古人也会玩心理战”,文言文就从考试难点变成了聪明宝藏。
小编归纳一下:望梅止渴文言文虽短,却像一粒青梅,越品越有滋味。在新课标指导下,用任务群教学法打开文言宝库,我们终将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——那才是真正的”止渴”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