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逾”是由“年”(年龄)和“逾”(超过)组成的词语,表示年龄超过某个特定数值或阶段,常见于描述高龄人群。下面内容是具体解析:
一、基本含义
-
字面解释
- “逾”:本义为“越过、超过”,如提到其字形由“走之旁”与“俞”组成,后者象征“渡河”,引申为突破界限。
- “年逾”:即年龄超过某个岁数,例如“年逾六旬”指超过60岁,“年逾古稀”指超过70岁。
-
常见搭配
- 年逾古稀:最典型的用法,源自杜甫《曲江》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指超过70岁高龄。古代因医疗条件差、战乱频繁,平均寿命仅30-40岁,故七十岁极为罕见(如苏轼38岁已自称“老夫”)。
- 其他搭配:如“年逾八旬”(超过80岁)、“年逾半百”(超过50岁),可灵活结合具体年龄使用。
二、文化背景与延伸
-
历史渊源
- 唐代杜甫首次提出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使“古稀”成为七十岁的代称,后与“年逾”结合形成成语。
- 古代寿命短促,如夏商时期平均寿命约18岁,清代仅33岁,因此“古稀”一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-
现代应用
- 随着医疗进步,现代人寿命大幅延长,“年逾古稀”更多用于文学或敬称,而非强调“稀少”本义。
- 示例:
“爷爷年逾古稀,仍坚持每日晨练。”(、2、5均引用类似例句)
-
相关年龄代称
- 弱冠(20岁)、而立(30岁)、不惑(40岁)、知天命(50岁)等,均以特定词汇指代年龄阶段。
三、常见误区
- 单独使用“年逾”:需搭配具体年龄或阶段(如“年逾七十”),不可单独指代高龄。
- 与“古稀”混淆:“古稀”特指70岁,“年逾”为动态描述,二者结合才形成完整语义。
“年逾”是描述年龄超过特定数值的词语,常与“古稀”等文化符号结合,既承载历史背景,又随时代演变延续使用。领会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及文化内涵,避免望文生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