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故事:绿色传奇背后的坚守与传承
河北省的塞罕坝林场,自1962年建场以来,经历了三代人的接力努力,成为荒原变为森林的奇迹。在极端恶劣的天然条件下,林场的员工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,用双手塑造了这片绿海。今天,我们将通过三代人的故事,回顾这段充满奋斗与梦想的历程。
在上世纪60年代,塞罕坝林场仍是一片“飞鸟无栖、黄沙遮天”的荒原。两代塞罕坝人响应民族号召,心怀崇高理想,投身于极其艰苦的创业中。他们顶风冒雪,克服重重困难,为这片荒地披上了绿装,创新了森林覆盖率逐步攀升的传奇故事。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付出,才为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进入21世纪,第三代塞罕坝人接过了这份光荣的使命。随着民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,林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。2011年,森林覆盖率接近饱和值,但仍面临九万亩的造林任务,主要集中在土壤贫瘠、坡度陡峭的石质阳坡。许多人开始质疑,是否能够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继续推行植树造林?
面对重重压力,于士涛,第三代林场的代表,毅然站了出来。他是毕业于林业专业的年轻科技人才,在了解了林场的历史和使命后,主动请缨承担起石质阳坡的造林项目。于士涛受到其首位师傅顾殿江的深刻影响,逐渐领会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灵魂和对林场的责任感。顾师傅身上那种对职业的热爱与执着,让于士涛感受到,自己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造林,更是传承与发扬这一艰苦奋斗的灵魂。
在过去的几年间,于士涛带领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立体造林技术,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,积极探索适合石质阳坡的造林方式。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最终,他们的试验取得了超过95%的成活率,为塞罕坝林场的“石头缝里栽种绿色”二次创业开启了新的篇章。
同时,于士涛的妻子付立华也选择与他一起扎根在这片热土,放弃城市的便利生活,全心投入到林场的事业中。由于职业需求,他们只能将孩子寄托给祖父母,忙起来甚至几许星期才能见到一次面。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与牺牲下,这对年轻夫妇依然坚定前行,他们的故事,也是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共同奋斗的缩影。
如今,塞罕坝林场的绿色事业正在飞速进步,石质阳坡的造林任务也渐近尾声。这一切,离不开三代人接力奋斗的灵魂,他们把责任与使命深深植入心中。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副场长,于士涛立志将这一灵魂发扬光大,继续守护这片绿色家园。
拓展资料而言,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故事,不仅是一段关于奋斗与传承的传奇,更是对理想与信念的生动诠释。从荒原到林海,他们用坚持与汗水浇灌出一片绿洲,诠释了何是真正的使命与担当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这份灵魂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,与天然相伴,守护我们的秀丽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