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刺痛的青春:那些不该由孩子承受的成长之痛

青春本应绚烂,为何总伴随刺痛?

提到青春,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?是操场上的追逐打闹,还是课桌下传递的小纸条?可现实中,有些孩子的青春却被文身针、校园暴力、网络诈骗等尖锐的疼痛刺得千疮百孔。最近最高法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例中,”被刺痛的青春”这个话题再次引发热议——当孩子的皮肤被强行刺上图案,他们的心理何尝不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凌迟?

文身之痛:看似酷炫的永久伤痕

“同学都文了,不文就是胆小鬼!”几许未成年人在这句话的裹挟下走进了街边小作坊?案例中15岁的小林(化名)在无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,被不良商家诱导文了满背图案。洗文身要花3万元,而更痛的是升学时被学校拒之门外。这些商家像吸血鬼般啃噬着孩子的未来,他们不知道的是:《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给未成年人文身涉嫌违法!青春期的叛逆可以领会,但社会有责任为他们筑起防护墙,而不是递上伤害自己的刀。

暴力的刺青:校园霸凌的隐形烙印

比文身更隐秘的刺痛来自校园角落。河北某中学的案例显示,一个男孩因身材肥胖被同学长期取笑,课本上写满”死肥猪”时,他手臂上的掐痕反而成了最轻的伤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全球每3个学生就有1个遭遇过霸凌。这些伤害不会随着毕业消失,它们像隐形的刺青,在午夜梦回时隐隐作痛。值得庆幸的是,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已将学生欺凌防控写入法律,但法律是底线,温暖的领会和及时的干预才是治愈的良药。

谁来拔掉青春里的刺?

面对这些”被刺痛的青春”,我们难道只能事后补救吗?上海某法院的法官说得透彻:”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织密防护网。”家长要多说”你今天开心吗”而不是”这次考第几”;学校要开设心理课而不仅是升学指导;商家更要守住底线——赚快钱的手别伸向孩子的未来。就像最高法案例库所倡导的:用生动的普法漫画代替枯燥的法条,用领会代替说教,才能让保护真正走进孩子心里。

让青春告别疼痛,需要每个人的温度

说到底,青春期的疼痛从来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那个因文身被嘲笑而辍学的女孩,那个因霸凌患上抑郁症的男孩,他们本该有更明亮的未来。当我们看到孩子手臂上的伤疤时,别只追问”谁干的”,更要问问”我能做什么”。从转发一篇普法漫画开始,从制止一次语言暴力做起,或许下次再见到的,就不再是”被刺痛的青春”,而是阳光下肆意奔跑的身影。毕竟,所有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,不是吗?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