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依然
——故乡的守望与心灵的归处
文/示例
题记: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纵使岁月流转,山间的风依旧裹挟着童年的记忆,拂过心头。
童年·青山是乐园
外公家的屋后,是一座青翠的山。小时候,我总爱拽着外公的衣角往山里跑。蜿蜒的小路旁,松针铺成地毯,山泉叮咚作响,蝴蝶在野花丛中翩跹。外公背着手走在前头,我蹦跳着捡松果、追蜻蜓。他常说:“山是活的,会呼吸的。”那时的我不懂,只觉得山是伙伴,藏着无尽的秘密。
盛夏的一场暴雨后,山洪冲垮了半片竹林。我蹲在泥泞中哭泣,外公却指着断竹根部的新芽说:“山能受伤,也能自愈。”果然,不过半月,断竹旁已冒出一簇簇嫩绿。青山依然青翠,仿佛从未被风雨侵袭。
少年·青山是灯塔
升入初中后,课业的压力如巨石压肩。一次月考失利,我躲进山里。焦躁中,我踢翻一块石头,惊飞一群山雀。蓦然抬头,却发现山腰处有一片焦黑的树桩——那是去年山火的痕迹。可焦土间星星点点的绿芽,正倔强地钻出裂缝。
外公的话忽然在耳畔回响:“青山若能被烧成荒芜,也能在灰烬里重生。”我蹲下身,触摸那些柔弱的绿芽,恍然明白:山的坚定,不是永不倒塌,而是倒下后依然选择生长。下山时,我揣着一块焦黑的木片,将它刻成书签,写下“青山依然”四字。
如今·青山是故乡
去年回乡,发现山脚建起了旅游区。缆车穿梭,栈道蜿蜒,曾经的野径被石板路取代。我有些失落,独自登上山顶。夕阳西沉,暮色中的山峦起伏如墨,晚风掠过林梢,沙沙声与三十年前别无二致。
一位摄影者架起三脚架感叹:“这山真美,和画里一样!”我轻笑——他不知晓,山的美不在“如画”,而在它始终如一的沉默与包容。砍伐、山火、开发……它伤痕累累,却依然挺立,成为游子心中不灭的坐标。
青山依然,并非墨守成规。它教会我在骤雨里扎根,在伤痛中生长。若有一日我漂泊远方,回望故土时,那抹青翠定会穿越时空,轻叩心门,提醒我:“归来仍是少年。”
写作思路解析
1. 结构设计:
2. 素材融合:
3. 语言技巧:
4. 主题深化:
提示:写作时可替换核心意象(如老树、河流),结合个人经历,通过“变与不变”的对比突出主题。引用诗词、名言或地域文化(如7中的“菜茶”“叶饼”)能增强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