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情表中表现李密祖母命在旦夕的句子 陈情表中李密深情描绘祖母垂危,日薄西山,气息
亲爱的读者们,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东晋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感受那份对生活脆弱与亲情的深刻感悟。诗中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不仅描绘了祖母刘氏生活垂危的景象,更是李密内心深处的忧虑与不舍。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,体味这份真挚的情感,珍惜眼前人,珍惜生活的每一刻。
“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这两句诗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在这篇著名的奏章中,李密以真挚的情感和恳切的言辞,向晋武帝表达了自己不能应召赴任的苦衷,在这两句诗之前,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描绘了一幅日落西山、生活垂危的凄凉景象,而接下来的“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则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脆弱和短暂。
“日薄西山”一语双关,既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即将落山的景象,又隐喻了生活的即将终结,这里的“日薄西山”不仅仅是对天然景物的描绘,更是对祖母刘氏生活垂危的比喻,而“气息奄奄”则是对祖母刘氏生活垂危情形的具体描绘,意味着她的生活之火即将熄灭。
“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这句话,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脆弱。“人命危浅”意指生活处于极度危险之中,而“朝不虑夕”则形象地表达了生活可能随时终结的紧迫感,这两句诗通过对比,将祖母刘氏的生活情形与天然景象相结合,深刻地反映了李密内心的忧虑和对祖母的深厚情感。
日薄西山的出处是什么
“日薄西山”这一成语,最早见于宋代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,小编认为‘百丈山记’里面,朱熹写道:“日薄西山,月满中天。”这里的“日薄西山”形容的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景象。
除了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,还有其他一些文献也使用了“日薄西山”这一成语,宋代王洋的《哭沈行彦宫教’里面有“日薄西山风已急”的诗句,描绘了日落时分的萧瑟景象。
在晋代,李密小编认为‘陈情表’里面也使用了“日薄西山”这一成语,用以形容祖母刘氏的生活情形,原文为: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这里,李密用“日薄西山”比喻祖母刘氏的生活如同即将落山的太阳,即将走到尽头。
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下一句是什么
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这句话的下一句是:“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?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”这句话出自李密的《陈情表》。
在这句话中,李密表达了自己与祖母刘氏之间深厚的亲情,他写道,如果没有祖母的抚养,他无法活到今天;同样,如果没有他的照顾,祖母也无法安度晚年,这种相互依存的情感,使得李密无法放弃对祖母的照顾,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境。
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的出处
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这一成语,最早见于晋代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在这篇奏章中,李密用这一成语来形容祖母刘氏的生活情形,表达了自己对祖母的深厚情感。
原文为: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”这里,李密用“日薄西山”比喻祖母刘氏的生活如同即将落山的太阳,即将走到尽头,而“气息奄奄”则是对祖母生活垂危的具体描绘。
这一成语也出现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,如《红楼梦》第一零二回中,有“如今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的描述,用以形容贾母的生活情形。
?日薄西山什么意思?出处是哪里?
“日薄西山”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,它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,临近死亡。
这一成语的出处主要有两个:一是宋代朱熹的《百丈山记》,二是晋代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小编认为‘百丈山记’里面,朱熹用“日薄西山”来形容太阳即将落山的景象;而小编认为‘陈情表’里面,李密则用这一成语来形容祖母刘氏的生活情形。
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的讲解
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只是由于祖母刘氏的寿命即将终结。
在这句话中,“但以”表示缘故或理由,“刘日薄西山”则用太阳落山的景象比喻祖母刘氏的生活即将走到尽头,“气息奄奄”则是对祖母生活垂危的具体描绘。
这句话出自李密的《陈情表》,表达了李密对祖母刘氏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敬畏,他由于祖母的生活垂危,无法应召赴任,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。